100 ways to see transgender
伴盟看見跨性別攝影比賽得獎作品
性別可以有幾種答案?
邀請你一起探索突破二元框架的迷人樣貌。
11月是專屬跨性別的月份。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自2022年3月起,開始起跑「看見跨性別攝影比賽」,總共收到95件作品,經過評審團的熱烈討論,我們挑選出13張饒富深意的作品,於《看見跨性別藝文展》展出。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跨性別的美好與多元,我們特別製作本頁面,收錄本次比賽的得獎作品、作者拍攝理念以及評審評述。
首獎 曾子芮〈也〉
拍攝理念
性別作為一種現代分類框架,長期賦予我們的身體直截了當的定義與標籤,讓人得以被簡便分群指認。在簡單且帶有定義性質的分類原則下,身體與性的多種複雜性以及流動性,卻長期被忽視,甚至被排除。
我們深信唯有直接的經驗,去除先驗的方法與原則,能達成一種具有互動性的認識與理解。
正因如此,透過光與影的交織,打開一種具疑問性的身體空間,直接的凝視,向觀者,同時也對我們自身提出問題——在見與不見間,你我是否能以簡單的分類原則去定義身體?
透過問題的產生,我們方可真摯地認識到每一個人,甚至是自身身體裡所潛藏的可能與流動,也只有理解到這種異質性與複雜性,才能真正的達致對性別的「跨越」。
評審評述
首獎〈也〉沒有囿於「性別」與「跨」的思考框架,反而著重於整體氣氛營造,並將重點聚焦於所有人都擁有的肚臍上,提醒我們柏拉圖於《饗宴篇》中所描述的場景,那既是性別被神祇分割後所留下的傷痕,同時也是愛的起源。所謂的跨並不是分別,而是再次合而為一,就和愛一樣。
點此聆聽評審 楊佳嫻老師、余政達藝術家 對作品的評述:
貳獎 Tyson Skriver〈Free 自由〉
拍攝理念
在我們開始拍攝前,Birdy看似有點緊張,畢竟要讓一位攝影師去捕捉你很私人的一面有時是件很令人膽怯的事。所以這次攝影的場地是選在無外界干擾的室內,Birdy也可以感到比較安心。
在夕陽開始西沉時,我們移向靠窗的位置,當窗戶被開啟時Birdy已不被限縮在一個隱密的空間,我不是很確定他是否會感到不自在,但我請他盡量讓更多的光照在他身上。
他毫無遲疑的靠向窗外,伸展他的手臂向室外揮手。他環顧四週和天空,然後閉上雙眼,臉上帶著一抹微笑。
從鏡頭後,我不禁為這幅景象所感動,Birdy站在窗邊仰望無窮天際,看著鳥兒自由地翱翔。此刻我深知並沒有什麼好顧慮的了,因為他的身體已跟他的心靈同步了。他也可以很自豪地跟世界展示真正的他。
如同他名字的意義,Birdy就是自由!
評審評述
第二名的〈Free 自由〉則拍攝了跨性別者的肖像。雖然他的身上仍有手術傷痕,但臉上的神情卻流露出無比地自在,肢體動作也彷彿已掙脫所有枷鎖,飛向更光明的境地,是讓人非常感動也充滿力量的作品。
點此聆聽評審團代表 楊佳嫻老師對作品的評述,以及創作者Tyson Skriver、被拍攝者 Birdy 的感言:
參獎 Wi〈Define Yourself〉
拍攝理念
這是一個多彩的世界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顏色
藍色 紅色 黃色 粉色
顏色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
明亮的 歡快的 深沉的
而我是沒有顏色的
沒有顏色的
黑與白
卻是能夠讓人有更多想像的顏色
也是能夠最多變化的顏色
評審評述
第三名的〈Define yourself〉是一幅優異同時難辨性別的肖像。巧合地是,此次的投稿作品中,有多幅和海、水體有關的肖像,唯獨此作品以黑白呈現,能讓人更聚焦於被攝者的神情。此外,被攝主體隱隱地被背景的港嘴所「安放」在畫面中央,既暗示了出航卻也可能是返航,為簡單的畫面構成賦予了豐富的可讀性。
點此聆聽評審團代表 楊佳嫻老師 對作品的評述,以及得獎者 Wi 的感言:
佳作 Deven〈哪裡是我能去的地方?〉
拍攝理念
駐足於公廁外,匆匆趕路的人們與我擦肩而過,每個人都絲毫不需考慮就能逕直走進,好像進哪間廁所都是如此理所當然。嘈雜的背景像在催促著我,無奈雙腿始終動彈不得,因為腦袋告訴我,你哪裡都不能去。
本該是再自然不過的解決生理需求而已,可我總會在廁所門口猶豫很久。打扮陽剛但外貌秀氣矮小的我,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進女廁會不會造成其他使用者的困擾?但我進去男廁有正當性嗎?每個人對於性別的界定和接受度都不盡相同,那我又該何去何從?
一般大眾認為很稀鬆平常的小事,我們卻要花上十倍百倍的力氣去做,不只擔心陷入性別不一致的焦慮,也會擔心自己影響到其他人。期待能有更多人看見跨性別的處境和努力,多點理解撐出更友善的社會。
評審評述
本作品呈現了跨性別者最常遇到的困境 - 公共廁所。作者藉由讓主角站在男、女廁中間,顯現出跨性別者哪裡都不能去的為難,更藉由殘影的表現,凸顯出其凝滯在此一抉擇當中而全世界卻如常匆匆的凍結感,以視覺化手法表現議題,堪屬佳作。
點此聆聽評審團代表 楊佳嫻老師 對作品的評述:
佳作 我是小川〈扮女裝男〉
拍攝理念
在自己身體放上男性符號。束縛了胸部、戴上領帶、畫上了鬍子,我是不是就能符合這個社會的期待?即便胖也無所謂,因為我是個事業有成的大叔!
在自己身體放上女性符號。露出了乳溝、戴上假睫毛、擦上了口紅,我是不是就能符合這個社會的期待?即便胖也無所謂,大胸部可是人人羨慕的呢!
自我認同為性別光譜中間的非二元性別者,二十年前曾是個體重一百多公斤的胖子。偶爾喜歡在光譜的兩端流動,扮演極度的陽剛和極度的陰柔。這次作品是二十年前所拍攝。扮裝是我的興趣之一,當時社會對於非主流身材與多元性別極度的不友善,這樣的扮裝自拍也是我宣洩不滿與諷刺社會的方式。然而2022年的社會足夠多元與尊重了嗎?雖然有進步,但我們仍需努力。
評審評述
作品〈扮女裝男〉以印樣呈現扮裝者在「男——女」兩種性別之間變換、擺盪的過程,提醒我們性別從來就不是二元光譜,在這之間還有更多細緻的差異與自我認同,留待整體社會去肯認。
點此聆聽評審團代表 楊佳嫻老師 對作品的評述,以及得獎者我是小川的感言:
佳作 Rain〈泰雅織男〉
拍攝理念
這張照片是於111年8月20日拍攝,地點位在宜蘭縣泰雅族部落寒溪村,辦理了一場原住民族走秀大賽,參賽者透過自己最感自信的樣貌參與大賽。
參賽者Pisuy Tusang穿著奶奶為她親手編織的泰雅族傳統織布,在伸展台上展現自己最美麗的樣貌,更是第一次在部落裡,展現真正的自己。原住民族同志在部落更害怕被看見,必須躲避許多人的眼光,這樣的勇氣是讓人感動的,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自我。
照片的背後有著特別的含意,Pisuy Tusang是新一代的「織男」,在傳統泰雅族文化中tuminu'(織布)這件事只有女性可以學習的,男生必須上山打獵,學習山林知識,但現今世代中,除了女生也會有男生想要學習織布這件事,但傳承文化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形式表現。
Pisuy Tusang的學習對象是祖母,也因著祖母傳給她親手織布,讓她勇敢地展現真正的自己,她是她自己,更是新一代的織男。
評審評述
民間故事裡的「織女」因戀愛而荒廢本業,這張照片裡的泰雅「織男」,卻通過奶奶特製的織物、以及跨越性別界線向奶奶傳承織藝,而定義了自己,展現出曖昧卻又極力主張自我的性別氣質。性別議題是原民部落文化當前的巨大挑戰之一,「各有其分」的傳統圖象正逐漸鬆動。照片裡的主角昂首闊步,充分張揚身體,長髮、胸衣、長裙、高跟鞋,配上肌肉線條鮮明的腿和斑斕的部落服飾,多種元素交織互尬,讓人無法移開視線。
點此聆聽評審團代表 楊佳嫻老師 對作品的評述:
佳作 紅色記憶〈展現自在真我〉
拍攝理念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接受自己的不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應該是有最大決定權,而不是大家認定的那個樣子,男生要像男生,不能化妝穿女裝!女生不能這樣那樣,才算符合性別角色;這不見得一定不好,只是局限了整個社會的想像,也因為這樣,沒有辦法去尊重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推而廣之,對於同性戀、身障、選擇過不一樣生活的人,社會的接納都還很不夠。教育從小做起!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展現自在的自我!
評審評述
〈展現自在真我〉這幅作品生動捕捉到一個孩子咧嘴笑著,幫自己畫口紅並歡喜望向鏡中自己的「經典」畫面。這幅攝影作品透過每個人都會有的,極其日常的「照鏡子」行為所呈現的「自我」形塑與凝視,清晰提醒我們:如何裝扮自身關乎「我是誰」的認知,而所有「跨性別者」都必然曾經是兒童,但何以「跨性別兒童」在台灣社會的公共視野中卻幾乎像是「不存在」?
鏡子可以用來反照自身,讓這個自在裝扮並展現自己想要模樣的孩子感到無比愉悅滿足,但世人的眼睛又會是如何看待這孩子呢?會斥責他「不倫不類」、嚴禁他再有此舉,還是會接納他、讚賞他、陪伴他對「自我」和「美」的探索與持續追尋?
這幅攝影作品也讓人情不自禁聯想到比利時導演Alain Berliner 1997年大受好評的喜劇電影〈玫瑰少年〉(Ma vie en rose)裏的不少經典場面,電影中七歲的跨性別女孩 Ludovic,喜著女孩服裝、熱愛化妝打扮與各種 bling bling 的東西,理直氣壯認定自己就是女孩,劇情環繞著他的性別認同對身旁大人帶來的恐慌與衝擊,也讓觀眾反思這樣的恐慌是否合理。
點此聆聽評審團代表 楊佳嫻老師 對作品的評述:
佳作 柯先生〈渡世〉
拍攝理念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書中,聖嚴法師曾提到:觀世音菩薩的形象是百變的,因為女性的慈悲及愛之形像,讓觀世音菩薩藉由化為女身,來渡化解救眾生。舞台上的你穿著扮像是觀世音菩薩,手裡灑著聖水,緩緩走下舞台與觀眾互動,帶給觀眾歡笑及感動。觀世音菩薩與你是無法用性別定義的,因為你愛這世界的心不因性別而有差異。
評審評述
作品〈渡世〉將扮裝的性別流動,轉化為觀音渡化演出。在《普門品》一書中,觀音具有多種化身形象 —— 祂亦男亦女、是老人、是小孩。當表演者幻化為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登上舞台中心,儀式地手撒聖水、渡化解救眾生,散播其愛與慈悲,同時提示出宗教信仰中,早有跨越性別框架的神性定義。
點此聆聽評審 余政達藝術家 對作品的評述:
佳作 筱涵〈筱涵的高中畢業典禮〉
拍攝理念
這是筱涵用半年的時間
向自己的高中學校爭取
在高中最後一天
用「女學生」的身份畢業
勇敢為自己為青春留下紀念
那年的18歲 如此燦爛
一生只有一次
錯過不再擁有
評審評述
作品〈筱涵的高中畢業典禮〉,是關於主角爭取以自己認同的性別身份,參加畢業典禮的紀錄。畫面中的筱涵雖然成功以女裝/妝參加了典禮,但她孤單坐在教室中的身影,卻也暗示我們,雖然她從學校畢業了,但關於自我性別的探索與學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點此聆聽評審團代表 楊佳嫻老師 對作品的評述:
佳作 Alex 〈雙面愛麗絲 Alice Anyways〉
拍攝理念
「雙面愛麗絲」來自小愛最愛藝人碧昂絲的專輯「雙面碧昂絲」,以及經典跨性別電影「雙面勞倫斯(Laurence Anyways)」。
「雙面愛麗絲」訴說著她生活中的多面向性;她是一名變裝皇后表演者/披薩製作者;在舞台上性感動人,在舞台下靦腆嬌羞;妝前俊俏,妝後豔麗;但我想最多面向的是,在男性的軀體內,住著女孩的心,原以為自己是順性別同性戀,經過好陣子摸索才發現自己是跨性別異性戀。
在成為自己的路上,霸凌排擠沒缺席過;面對霸凌排擠,小愛媽媽雖心疼卻只能無力的說「誰叫你自己這樣子。」
也許是樂觀個性使然,經歷這一切的小愛說:「當然心情會不好。沒有人天生想要被討厭,但他們不懂,所以就不要理他們就好了,yeahhhhh<3」
評審評述
鏡子是質問表象與內在的象徵,在文學與影像藝術中常見,不同創作者的運用各有巧妙。這件作品裡的人物正在對鏡描妝,幾面不同鏡子映照角度有異,並置帶出千面女郎般的趣味。照片中間一條反光很鮮明,反光左邊可見半張臉,反光右邊則只能看到眼線筆尖與一隻眼神,加上左上方男性髮妝品牌,彷彿是在暗示:性別也是一種形塑、一種扮演、一張面具,卻仍然深入骨髓。
點此聆聽評審團代表 楊佳嫻老師 對作品的評述:
佳作 曾子芮〈陰翳禮讚〉
拍攝理念
性別作為一種現代分類框架,長期賦予我們的身體直截了當的定義與標籤,讓人得以被簡便分群指認。在簡單且帶有定義性質的分類原則下,身體與性的多種複雜性以及流動性,卻長期被忽視,甚至被排除。
我們深信唯有直接的經驗,去除先驗的方法與原則,能達成一種具有互動性的認識與理解。
正因如此,透過光與影的交織,打開一種具疑問性的身體空間,直接的凝視,向觀者,同時也對我們自身提出問題——在見與不見間,你我是否能以簡單的分類原則去定義身體?
透過問題的產生,我們方可真摯地認識到每一個人,甚至是自身身體裡所潛藏的可能與流動,也只有理解到這種異質性與複雜性,才能真正的達致對性別的「跨越」。
評審評述
作品《陰翳禮讚》以優秀的畫面、光影構成,將身體的肌理與姿態,刻畫成既像風景,卻也揉合雙性特質的肖像,因此評審團也特地將此選為佳作。
點此聆聽評審楊佳嫻老師、余政達藝術家 對作品的評述:
佳作 鐘苡綾Ling〈If I were...〉
拍攝理念
前兩幅用自拍的方式去拍攝此組影像, 在照片裡我採用黑色模糊我自身性別,將中性的服裝來呈現女性的特徵, 孩童玩具來對映不同的思想空間, 是孕育生命的渴望亦或者是童年裡的缺角?
或許尋找性別就像是內在的平行時空, 我們都是同一個人, 只是在不同的時空之下還沒相遇。
最後用芭比的素體臉上塗滿刮鬍泡, 是想與過去現在說聲「 I Don't Care 」, 女性要優雅;男性要陽剛, 都只是過時的想法,我們不是世俗下的盒裝玩具。
評審評述
本件作品在評審之間討論熱烈,好惡十分兩極。黑絲襪蒙面而收束的長髮、褲裝、指甲油,組合起來確實雌雄難辨,腰間宛如巨大龍蝦的配飾,因為形狀與位置,讓人想起子宮與卵巢。眼神睥睨,顯示出對此形象的自信,腳踩木馬,又使人想起童年與成長。照片裡元素眾多,交織形成較為複雜的訊息,同時也讓人好奇為什麼選擇日式空間來拍攝。總體而言,企圖心強烈、存在感十足但意義曖昧。
點此聆聽評審團代表 楊佳嫻老師 對作品的評述,以及創作者 鐘苡綾Ling 的感言:
佳作 鐘苡綾Ling〈It's still me〉
拍攝理念
前兩幅用自拍的方式去拍攝此組影像, 在照片裡我採用黑色模糊我自身性別,將中性的服裝來呈現女性的特徵, 孩童玩具來對映不同的思想空間, 是孕育生命的渴望亦或者是童年裡的缺角?
或許尋找性別就像是內在的平行時空, 我們都是同一個人, 只是在不同的時空之下還沒相遇。
最後用芭比的素體臉上塗滿刮鬍泡, 是想與過去現在說聲「 I Don't Care 」, 女性要優雅;男性要陽剛, 都只是過時的想法,我們不是世俗下的盒裝玩具。
評審評述
芭比娃娃久已是性別言說中批判的焦點,也是人們亟欲改造的對象。金髮、粉膚、大眼、細腰、長腿,符合主流的外貌成為女性整形範本,卻也固化了單一審美觀;它/她是慾望投射的產物,完美卻又沒有生命,可以任意擺弄,永遠微笑。這件作品中替芭比的臉塗上了刮鬍泡,而刮鬍泡又像是一圈白色絡腮鬍,讓這張完美卻無趣的臉突然生動起來,那看似無可懷疑的女性身分也似乎有了其他可能。
點此聆聽評審團代表 楊佳嫻老師 對作品的評述,以及創作者 鐘苡綾Ling 的感言:
100 WAYS TO SEE TRANSGENDER:2022 看見跨性別藝文展 展場紀錄
《100 WAYS TO SEE TRANSGENDER:2022 看見跨性別藝文展》
策展人:方綺
評審團:楊佳嫻、許秀雯、鐘聖雄、余政達、強納森
議題展版:簡至潔、方綺
視覺設計:林晏竹
攝影比賽工作團隊:方綺、Iris、強納森、小天、KK
藝文展工作團隊:簡至潔、許依婷、沈雅蕙、王宜文、方綺
藝文展現場志工:姿寧、TrifTransBar、強納森、小天、KK、Iris、小曦、杯麵、蓮音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合作單位:世界公民協會香港分會、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
贊助單位:台北市文化局
特別感謝:二空間、爵士影像輸出、學事所數位影印印刷、陳瑞賓、Ian、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