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友善校園》座談會紀錄:跨性別學生能在校內安心就學嗎?

主持人 | 簡至潔(伴盟秘書長)

報告人 

方綺(伴盟政策主任)
黃奕嘉(成大前學生性平委員)
郭哲志(台大女研社前社長)
張振謙(屏科大前學生議會議長)

回應人

畢恆達(台大城鄉所教授)
呂明蓁(臺南大學性平培力及性別事件防治研究中心主任)
何傑恩(台學聯常務理事、政大前學生會長)
謝昌運(教育部代表,性別平等教育科科長) 

活動資訊

時   間 |  2023.8.5(六)14:00 -17:00
地   點 |  台大社科院 303 階梯教室
主   辦 |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補助單位 | 台灣民主基金會、合辦單位 | 台大社科院學會、協辦單位 | 台大學生會性工坊、台灣學生聯合會、人本教育基金會、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簡至潔秘書長引言:為什麼有本次計畫?

主持人 伴盟秘書長簡至潔

主持人伴盟秘書長簡至潔開場時分享:隨著跨性別者要求變更性別取消強制手術小E案的勝訴,跨性別議題開始在網路上被熱烈討論,尤其是空間議題,總是引來網民的恐懼及疑問。但根據伴盟這一年多來密集的演講、街頭對談,發現多數人是友善、願意聆聽與理解的。

今年,伴盟將舉辦四場「跨性別公共論壇」,我們將探討跨性別者在教育、諮商、醫療、社福等不同領域的處境。今天的《跨性別友善校園座談會》,將分享伴盟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青年民主協會共同研擬的《跨性別友善校園指標》;以及與八所不同學校學生合作檢測的結果。

簡秘書長表示,希望不論你處在校園的哪個位置,都可以透過這個指標,檢視跨性別學生在學校內的處境是否友善。以下將由伴盟政策主任方綺,來分享本次計畫的成果。

伴盟政策主任方綺:台灣的大專校院夠跨性別友善嗎?八所學校的實際檢測結果顯示⋯

伴盟政策主任方綺

政策主任方綺首先分享,自己在與跨性別夥伴相處的過程中,聽過太多不愉快的求學經驗。例如,上課點名單上因為標示了學籍性別,而被老師懷疑不是本人來上課;游泳課時被老師依照性別分組,讓他在上課前非常焦慮。許多學校在軟硬體的設計上,均是以順性別的角度切入,導致許多跨性別學生時常感到「格格不入」的感受,甚至在求學過程中充滿創傷——而這就是本次《跨性別友善校園計劃》發起的初衷。

這引發了伴盟近一步想要深入探討:為什麼台灣擁有數一數二進步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且其中條文明確寫入對性別認同的保障、以及學校有義務建立安全的校園空間。但在這樣的規範下,為何仍然難以照顧到跨性別學生的需求?

為了瞭解教學現場的真實狀況,伴盟與性別人權團體共同合作,透過多次會議研擬出《跨性別友善校園評比量表》—— 該表想像了一個跨性別學生在校園內,從入學到生活每個環節中,可能會遭遇的種種難題,以進一步評估學校是否落實對跨性別學生的權益保障。

量表出爐後,團體以滾雪球方式找到八所大學同學合作,邀請他們在自己的學校施作這份量表,以下是《跨性別友善校園評比量表》的指標內涵,以及八所大學的評比結果及重點摘要。

【指標一】學籍性別資料與呈現

方主任首先說明,在這份量表中,第一個要檢驗的是,學校是否尊重學生的性別認同,並讓他們依此在校內生活?目前大部分的學校均規定,學生的「學籍性別」等於學生身分證上的「法定性別」。但對於年輕的跨性別學生而言,現行變更法定性別的高門檻(2張精神科醫師證明+摘除性器官及性腺的手術證明),導致他們難以變更法定性別、無法用認同的性別在校學習。

方主任提到,綜觀台灣的法律,皆未限制「學籍性別」不能與「法定性別」脫鉤。意即學校若有足夠的善意,他們完全可以讓學生依認同作為學籍性別。若無法做到脫鉤上述兩個性別資訊,學校也應該先全面廢除外顯性別欄。不僅是因為性別屬於個人隱私資訊、且對於教師或校內行政人員而言,縱使不知道一個學生的性別,也不會影響到日常的授課或生活。

然而目前僅有成大另外註記學生的認同性別,但所有學校都預設法定性別即為學籍性別。不過,在本次調查中卻也很驚喜地發現,很多學校至少已經做到全面取消性別欄(清大、成大),值得讚許!但仍有部分學校仍未達成此目標(中山、台大、東吳、政大、屏科、高醫)。

【指標二】校園性別友善廁所規劃

本次調查為了深入瞭解校園內的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置情形,指標設計上主要分為質與量兩個面向:質的部分,參考《新北市性別友善公廁設置原則》及《台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

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詳列了合格的性別友善廁所應達成的指標。方主任表示,同學們很辛苦地實地調查校內每間性別友善廁所,發現多所學校的性別友善廁所,在「可見內部無死角」、「皆有設置扶手、掛鉤或置物平台等硬體設施」這兩項指標表現較差,顯現校方沒能完全考量到安全性及使用者的多元需求。

至於「量」性指標部分,該指標目的是為了確保性別友善廁所的普遍性,因此在研擬標準時,團體們均認為校方至少應做到「校內所有的公共建物(如:體育館、共同教學大樓、圖書館)至少都要有性別友善廁所」。然而參與調查的八間大學,卻沒有任何一間學校符合該指標,此為一大警訊。

【指標三】宿舍入住機制

在性別友善宿舍部分,方主任點出兩大問題:(1)目前僅有政大有設置性別友善宿舍(2)沒有任何一間學校有針對跨性別學生入住宿舍的「明文規範」。除此之外,許多學校在設計宿舍空間及制度時,往往帶有「防弊、怕出事」的預設,嚴明區分男女二分的空間,這不只讓跨性別學生無所適從,也與一般學生在外租房的經驗相差甚鉅。

政大的同學分享該校性別友善宿舍的做法:讓學生自行組隊入住家庭式房間,學校不會干涉隊伍中成員的性別,也不會管學生怎麼分配房間。

其他學校雖沒有友善宿舍,但部分學校仍有個案處理的做法(台大、東吳、成大),例如:安排入住教職員的不分性別宿舍等。然而,方主任強調,即便有個案處理的做法,這些做法並不是校內規章明文的制度,大多是學生與承辦人員的私下協商,只能高度仰賴個別的行政人員的善意、個案處理的做法不一定能夠延續,此為一大隱憂。

另外,清大的同學也分享,曾有跨性別同學向住宿組同仁求助,當事人在過程中被行政人員問了許多冒犯的問題,學生更是要不斷在這個過程中,跟不同窗口的負責人出櫃,最後的問題甚至沒有被解決。這凸顯在跨性別學生入住宿舍事宜上,需要明確的制度、單一的窗口,以及行政人員知能,才不會一再對學生造成傷害。

【指標四】學習環境與資源

本指標也關心校園內的各項選課、評量等等制度,是否真正做到不以二元性別而設有不同的規範或限制。調查後發現,大部分不符標準的課程集中在體育課。除了政大沒有大一體適能,其餘學校的「大一體適能」課程中,跑走項目仍還維持「女生800公尺、男生1600公尺」的規定。該規定不只導致跨性別學生被迫出櫃,更強化了男強女弱的刻板印象。不過就我們所知,體育署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預計明年開始,改用折返跑的方式測驗心肺耐力,這個新的做法若上路,有望能帶來改善。

【指標五】校園風氣與支持系統

多元性別群體在社會上終究是少數,方主任強調,應該要在校園這個相對安全的階段,讓跨性別學生感受到「被歡迎、被重視」,進而發展自尊及自信。因此本指標也納入校園風氣與支持系統的調查,然而根據學生回報的結果,大部分學校對於多元性別議題的關注不是非常興盛,甚至沒有任何一所學校,在官方網站釋出明確的「LGBTQ友善訊息」。

另一方面,調查中也有不少參與調查的同學反應,由於校內並沒有處室主責相關業務,導致不知道要怎麼填寫評量指標;這也凸顯出校內在LGBTQ支持系統的建立上,幾乎沒有主責的處室,導致學生難以獲取相應資源。這部分可以參考哈佛大學的做法,該校設有「LGBTQ」學生生活辦公室,此舉這不僅具有宣示意義,也能幫助多元性別學生更容易找到各項協助的資源。

成功大學前學生性平委員 黃奕嘉:友善校園實踐為何困難?現行制度的缺失及限制

成功大學前學生性平委員 黃奕嘉

曾任成大性平委員的黃奕嘉表示,成大是少數另外註記學生性別認同的學校,該制度於今年度上線。學校的系統會在新生入學填寫個人資料時,可以註記自己的性別認同,雖目前實際運用的情形、實質效益仍有待進一步檢視,但對跨性別學生而言仍然很重要。

黃奕嘉認為,成大目前能有這樣突破性的進展,其實與性平會的承辦人員具有性別專業的背景很有關係。正是因為承辦人員對於跨性別學生的友善態度,才能讓成大推動各種改革,包含爭取到體育課程不再以性別區分、增加性別認同欄位以及重視跨性別學生入住宿舍制度的權益。

這也說明了在大學的教育現場,行政人員的性別知能是很重要的。然而,這卻也凸顯出目前制度的缺失,也就是說若沒有建立制度,使相關行政人員有足夠的知能去了解跨性別的處境,最後還是會淪為單一個人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因此,建立跨性別友善的相關制度,以及訓練承辦人員的性別知能才是對跨性別最好的做法

另一方面,相較於過往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社會倡議,目前跨性別議題在台灣社會的關注度仍較不足,社會倡議和資訊傳遞也不像以往豐富。因此,如何協助校園內跨性別議題的推動,作為上級單位的教育部,應該要想辦法和學校討論,協助那些想要關注多元性別的學生,有能力和學校討論、爭取跨性別學生的權益。

而在性別友善廁所的議題上,基於「院系獨立運作」之故,校中央通常沒有辦法要求每個院系所的建築物一定要興建性別友善廁所,因此目前只能在學校中央可以管理的公共建物中要求設置。由於目前並無法規「強制規定性別友善廁所數量」,使許多學校並不重視、或認為自己沒有餘力處理相關議題。

另外一個問題是,由於性平會並非「常設組織」而是責任編組,因此制度設計上似乎只要能夠完成性平案件處理,就算達成任務。然而,在性平案件以外,性平會較難主動推進其他跨性別友善的政策。

另一方面,每間學校將性平會會放在哪個架構?究竟是放在一級單位或二級單位,也影響性平會的職權推展。很多時候性平會想要做的事情,縱使有心力、能力或資源,也經常因為組織階層而變得窒礙難行。以成大有2萬多名學生來說,僅有極少數行政人員要處理性平事件、性別議題倡議和學生社團的合作,黃奕嘉也坦白地說其實負擔非常大,需要制度給予足夠資源協助。

台大女研社前社長 郭哲志依照二元性別分類,經常讓跨性別學生無所適從

台大女研社前社長 郭哲志

台大女研社社長郭哲志,首先分享過往台大在跨性別學生權益議題上的進展。早在2015年前後,當時台大許多學生自治組織,積極推動跨性別學生權益保障的議程,並與時任「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城鄉所黃麗玲老師合作,成功在校務會議中通過「台大性別友善廁所設置辦法」,規範未來所有校內的新建案或改建案中,都至少要設置一間性別友善廁所。

正因為這個規範的制定和推動,本次調查中14間台大校內的性別友善廁所,除了社會社工系館是由系所內部自行推動外,其他性別友善廁所,皆是依循該規範才能順利興建。郭哲志認為,這說明一個友善的制度對跨性別學生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沒有2015年通過的規則,或許台大到現在都不可能有這麼多性別友善廁所。

而在跨性別學生住宿權益的方面,台大過往主要都是採取個案的方式來提供協助,但處理機制並未明文化。通常跨性別同學往往是藉由一些私下的管道,得知住宿組「可能有某個承辦人」可以幫忙處理。性別友善宿舍的興建部分,雖學校曾經承諾未來興建的 BOT 宿舍中,會規劃兩層性別友善的宿舍,但目前由於宿舍興建標案仍還在招標階段,所以整體進度處於停滯的狀態。

郭哲志更進一步指出,性別友善空間及妥適的空間規劃設計,對跨性別學生的重要性。因為空間往往會帶給人一種感受,有些空間相當容易暗示二元性別的框架,舉例像是校園內的體育館,就是性別化感受特別明顯的地方。以台大而言,由於學生大學四年總共要上四次體育課,因此如果沒有提供性別友善的更衣、上廁所的空間,就會讓跨性別學生經歷一連串被迫從不可見變成可見的過程。另外,在規劃性別友善空間時,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原來的空間更加友善,而不是很簡單地提供一個新的空間去解決問題。

郭哲志也認為讓跨性別學生在學校安心求學,也應該建立友善的支持系統。在台大,目前其實非常多學生組織,都很用心在推動性別友善的社群,校內現在有五個性別相關社團,雖然跨性別主體的參與程度仍舊偏低,但推動性別友善的社群動能是高的。以現況而言,學生們還算是容易找得到社群去談論自身的處境。而在醫療資源的可近性方面,郭哲志則認為,至少在台北市的各項醫療資源是充分的,學校若有心,也可以提供一些醫療資源或管道的協助,例如身心科。

郭哲志最後則分享有關校園內的歧視言論議題。像是今年才發生的台大經濟系學生會選舉公報事件,讓台大校內多元性別者感受非常不舒服。這種校園內的歧視風氣,其實從 2020 年開始就已經出現端倪,在當時台大性平會的選舉,網路上時不時就有一些學生對性騷擾、性暴力事件採取嘲諷的態度。但郭哲志認為,這群人在網路上雖然講話看似很大聲、讓很多人覺得很難受,但這些人真的不是主流意見。因此,面對校園的歧視言論,郭哲志認為作為運動者,應該要拿回議題設定的能量,回應有對話潛力的人、而非以衝突或者是對立的思維相互攻擊。

屏科大前學生議會議長 張振謙讓「性別友善」成為未來學生選擇學校的標準

屏科大前學生議會議長 張振謙

屏科大前學生議會議長張振謙表示,在參加此次的「跨性別友善校園計畫」後,也確實在屏科大的校園內催生出實質改變。在學生自治團體的努力下,今年年初屏科大學生會與學校性平會開會,校方承諾會增加性別友善廁所至4間。

張振謙表示,誠如先前的講者提到的,台灣雖然擁有十分進步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但是大家對於性平法的想像似乎都不盡相同。即便在制度上確實有朝向「走出傳統二元框架」的方向前進,相關計畫也從兩性平權進化到性別平權,但是教職員工的性平意識是否有跟上?制度是否有同步做出改變?這是值得思考的。針對屏科大的現狀,張振謙提出幾點分析及建議:

(1)學生與教職員工的權力不對等

友善校園的建構仰賴校園中的所有人。然而現實情境是:教職員工與學生處在一個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教職員工任何一個不以為意的小動作,都可能讓多元性別學生感到無形的壓力。「沒有人提出問題的校園」,不代表該校園「真的沒有問題」。以常態分佈來說,多元性別學生不可能不存在於校園,之所以提出需求的學生群體不夠龐大,是因為現今的體系和制度,對於他們而言仍屬壓迫;相關單位不該以「無人提出需求」為藉口,剝奪 LGBTQ 學生的基本權利

(2)諮商及照護的量能還需加強

屏科大所在的屏東,處於長期缺乏跨性別醫療照護資源的狀態。根據張振謙的觀察,全縣的醫療機構,幾乎沒有跨性別者需要的性別不安評估、荷爾蒙治療、性別肯認手術等相關醫療渠道 —— 也就是若處在屏東的跨性別者有相關需求,都需要進行跨縣市移動。因此校方更應該提供給多元性別學生的諮商和醫療資源扶助,確保有相關轉介的資源、實質的求助管道。

(3)友善空間的建置進度緩慢

教育部雖然有發函提醒大專院校,應該依據性平法第12條及第14條的規定建設性別友善宿舍,但學校經常會因有其他狀況或需求而不斷延期。即便相關單位願意討論,但是在空間設置的邏輯上,仍會有性別檢查的問題出現。振謙提醒,不應讓跨性別學生一定要透過「抗爭」才能得到基本權利,並提出以下三點訴求:

  1. 應擴大教育部調查專業人員培訓名額,同時針對已發布的指引積極社會溝通,提供各項指引諮詢機制。
  2. 正視多元性別學生所需之諮商及照護資源,並落實推動大專院校性別友善宿舍及友善空間。
  3. 修訂大專院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自評與訪視評鑑表,並統整、公開大專院校性別平等教育自評與訪視評鑑等相關資料,讓學生可以透過公開的數據,去選擇友善、安全的校園環境。

主持人簡至潔秘書長也回饋張振謙:確實,人們在找工作時,會注重該公司的 DEI 政策是否夠好,以避免在職場中遭受不當對待。我們能不能想像,未來有一天同學們也會依據「校園是否足夠性別友善」,作為擇校的標準?這是我們能努力的一個目標。

台大城鄉所畢恆達教授學校不是不能接受性別友善宿舍,而是不能接受「我管轄底下有性別友善宿舍」。

台大城鄉所畢恆達教授

畢老師開場時,首先提供幾個參考資料,針對性別友善廁所有幾個可參考的研究及準則,包括:內政部在2016年發布的《性別友善廁所設計手冊之研究》、台大2017年發布的《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準則參考手冊》、台北市政府性平辦的《台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以及政大學生會於2023推出的《性別友善廁所白皮書》。

2011年,世新大學啟用全台在校園內的首座性別友善廁所;2013年,彭渰雯等人的論文《男女廁之外的「其他」:世新大學「無性別廁所」之經驗評估與省思》,即針對該友善廁所的施行狀況進行調查。當時的研究結果是:該廁所叫好不叫座,因為該廁是男廁改建(女廁還在旁邊),因此使用率並不高,顯現空間的設計會影響使用者的態度與行為。

在性別及空間研究領域研究多年的畢老師,曾主持三個由教育部委託的研究案,包括:

(1)107年《大專校院校園中跨性別學生之空間使用權益計畫》:由於當時長庚大學小雯案,教育部委託畢老師研究跨性別學生住宿權益、訪問多個精神科醫師、多所學校的老師及行政人員;也回顧國外推動 Gender Inclusive 的相關政策,探討在台灣難以施行的原因。
(2)109年《校園性別友善安全空間檢核及調查表》:要改善狀況,必須先瞭解現況,才能了解我們距離理想有多遠、以及必須投注多少資源。該計畫共調查了 159 所大學在友善空間及制度上的各項表現。
(3)112年《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友善廁所設置參考手冊》,該委託案是現在進行式,目前正在研究中。

〈性別友善廁所〉

在109年的研究案的「性別友善廁所」這題組,畢老師並非直接詢問學校設置的「性別友善廁所的間數」。因為不同的行政人員對於性別友善廁所的定義跟理解,一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當時的問法是,該廁所是「新建」、「改建」還是單純「掛牌」?在這三個分類下,又分為「集中(兩道門)」、「並列(一道門)」、「單間(一道門)」三種類型,透過上述細緻分類以理解真實現況。

研究結果指出:全台灣的大專校院,共有一千多間性別友善廁所,但是約有八九成屬於「無障礙廁所掛牌」,也就是所謂「假的」性別友善廁所,這就是台灣現在的現況。

〈性別友善宿舍〉

2022 年 6 月,教育部公佈了《大專校院學生入住宿舍性別友善處理原則》,畢老師分享,當時在標題上刻意不寫出「跨性別」,目的是希望它是一般性的建議及指引。然而該原則並非正式的法律制度,對於學校而言沒有誘因,也沒有罰則。權責歸屬於學校內的哪個處室也不明確。但畢老師仍表示,對於有心的學校而言,至少能讓他們知道「教育部是支持的」,也有實際執行的參考依據。

在宿舍的部分,109年的研究案結果顯示:全台大專院校宿舍採「男女分棟」佔比將近七成,如果再加上男女「同棟分層」、「同層分區」這兩種類型,則總共佔了99.6% —— 換言之,在大專校院的宿舍生活中,男女的生活空間是完全分開的。

而在調查過程中,畢老師發現同層分房(住在隔壁的可能是不同性別)規模最大的是私立A大學,共有 245 個床位。當時畢老師還特別寫信詢問,A大學如何做到?為什麼家長沒有抗議?後來發現原因是:因為該建物格局就像出租套房一樣,學生申請時以「間」為單位,學校有點類似扮演包租公的角色。從這點可以看出,其實學校不是不能接受有性別友善宿舍,而是不能接受「我管轄底下有性別友善宿舍」。

109年的研究案顯示,共有13所學校有協助「跨性別轉宿」的案例,總共22案,其中4案為女跨男、其餘18案為男跨女。在跨女學生的宿舍安排上,有學校將其安排入住單人套房、或是入住男宿的套房、或是外宿;僅有2案是校方同意讓跨女學生入住女宿。

畢老師分析,現在的男女分宿,預設了男生是潛在的騷擾者(甚至是侵害者),因此女宿管理相當嚴格(例如:男同學進女宿的時候要穿小背心,或是要有特殊事由)。相比起來男宿管理鬆散,因此有人戲稱:台灣的大學宿舍只有女宿跟混宿,沒有男宿。學校在宿舍的管理上,通常抱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由於害怕遭投訴或是家長反對,不敢貿然推不分性別合宿制度。除非學校有非常強的信念、長官很支持,才有可能使政策往更友善的方向走。

台南大學呂明蓁教授:每一個學生在校園中,應該要有更多的自主權,能決定如何分配及使用自己的空間。

呂明蓁(台南大學性平培力及性別事件防治研究中心主任)

身為《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的主編,也是教育部性平會委員的呂明蓁老師,與談時首先感謝八所學生們的勇氣,願意在台灣才剛要開始性別友善空間的討論及倡議時,就挺身而出參與調查和倡議。教育部第10屆性平會在去年才通過《大專院校學生入住宿舍性別友善處理原則》以及今年初給高中的《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入住宿舍性別友善處理原則》蓄勢待發之際,這個調查報告有很重要的意義。

呂老師並和大家推薦閱讀她所主編的《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96期及第98期季刊,內容分別是在討論跨性別、多元性別;以及大學跨性別友善校園宿舍的總體檢 。第98期是由畢恆達老師擔任專題主編。內容彙集了台大、中山、成大、台師大的工作人員或是同學的投稿,例如:中山大學的老師談在推無性別宿舍時,他們怎麼去折衝校內師長、以及家長的反彈;成大的性平會聯絡人也分享了自己在校內推動的經驗,這些都是值得大家深入參考的經驗。

呂老師語重心長的說,她過往曾耳聞過跨女入住宿舍的案例,學校當時讓他住在宿舍進去的第一間,學校的說法是「這樣學生能夠更方便於求救」。但是學校卻忽略了,這位學生不論是去上廁所、或是洗澡,其實都會經過很多其他同學的房間。而那一段路,簡直就像是漫漫長路,他就會聽到有人在挑釁、或者是有些人對他言語霸凌。

但其實這些問題,是可以透過硬體改善來達成的。呂老師以自身在美國住宿設的經驗,說明當時的宿舍就是一個很大的空間,有床跟櫃子,每一個人可以自行挪動宿舍空間,更有自由度及隱密性,而不是像台灣大學宿舍普遍的上下鋪,也不一定限制性別。然而台灣大部分的宿舍就是冷冰冰的,談不上舒適與安全,也沒有隱私,所以很多學生到大二後,都會選擇外宿。事實上,現在有些大學會有所謂BOT宿舍,可以選擇單人、雙人房或者多人房、而且是套房,其實是更好的設計選擇。

明蓁老師還提及在參與這場論壇前,特地到噗浪上面看學生們對伴盟這份問卷的反饋。其中有一個意見是「學校把跨性別者放入宿舍,但是卻沒有教我們要怎麼跟他們相處?」但也須思考的是,我們有必要向所有學生揭露該名跨性別學生的身份嗎?但同時,對於一般學生確實也要宣導告知跨性別友善的知能,這中間確實需要拿捏取捨。

呂老師建議,未來教育部可以思考,提供大專校院更多的空間資源去改善。但還是要提醒:徒法不足以自省。每一個學生,都是來自不同家庭的個體,他進入大學學習與其他同學相處,應該要有更多的自主權,決定如何分配及使用自己的空間。同時也要加強多元性別概念的宣導。

政大前學生會長 何傑恩跨性別學生的權益攸關人權,而人權並不是「可有可無」的一件事。

台學聯常務理事、政大前學生會長 何傑恩

何傑恩表示,在長庚大學小雯案之後,監察院有提出新聞稿,要求改善在校園裡的跨性別者的性別處境。隨後在六月,教育部也公布了《性別友善廁所及宿舍設置指引》和《大專院校學生入住宿舍性別友善處理原則》這兩項重要準則。然而以何傑恩自身擔任政大學生會長的經驗來看,以學生的觀點出發,其實並沒有觀察到這兩個準則如何直接地產生影響,這是一件需要引以為戒的事。

在實務上,性平會推展性平業務時經常遇到阻力,這是因為掌權者的想法通常充滿父權且對跨性別者沒有認識 —— 何傑恩呼籲,這需要請教育部多留心,善用棒子跟蘿蔔,以鼓勵或檢核的機制,讓大學意識到,這個是作為管理者應該去思考的事情。

何傑恩認為各所大學應該立刻開始檢核《大專院校學生入住宿舍性別友善處理原則》其中的第二點、第四點、第八點。這三點分別要求:(1)提供跨性別者入住資訊、聯繫管道(2)要求建立入宿的處理機制(3)要求宿舍要有相關人員性平培訓。

過去政大曾有協處跨性別學生入住宿舍的案例,而當時剛好該生的老師是陳虹穎老師,老師的專業就是空間與性別,於是在老師有與學務處討論如何安置該生,後來確實有得到好的結果。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夠幸運,能夠遇到這樣的老師。許多跨性別學生光是連「我能入住符合我的性別認同的宿舍」的資訊,都不一定清楚。何傑恩提醒,友善訊息應要能被準確告知。

何傑恩提醒,友善校園不能只靠指標檢視,而是要讓校園中不同的主體,認識跟接納跨性別者的處境,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改造」的過程。以過去的學生自治經驗為例,何傑恩在擔任學生會長時,曾要求校方必須在進行建物改建時,要求設計師將設置性別友善廁所納入考量。而這個辦法也確實推動的很順利,原因是:校內主管很尊重性別友善這個議題、也多次邀請畢恆達老師前來分享,這是掌權者應該被培養出的知能。

性平會的承辦人員,通常處於行政體系中的基層角色,因此他們在推動性平改革的過程,往往會遇到很多阻攔。但性平會理應要成為支持校園性別議題發展的單位,何傑恩有三大建議:

(1)提升量能:由於性平事件在近年來呈倍數成長,性平會光是在處理案件,就已經把量能消耗殆盡,性平會或許還需要更多的人力。

(2)培育知能:除了專業培訓的部分,也應該去思考有沒有可能發展線上型、基礎型的課程,讓想培養對性別概念有基本敏感度的性平委員、性平業務承辦人、學校的行政人員、師生⋯有機會能去接觸這樣的資訊。

(3)增進動能:何傑恩表示自己剛擔任性平會的委員,在執行業務的過程中,發現性平會大部分的業務還是集中在對性騷事件的處理。其實性平會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要「推展校園性別議題」,但這功能並未被好好發展。何傑恩建議,性平會應該要成為「評估校內性別推展事項進度」的單位、由性平會建議各處室應該如何改善。

何傑恩最後提醒,即便現在的大學生都已經受過完整的性平教育,但不代表他們不需要再認識跨性別。以政大學生會經驗為例,在推動無性別廁所設置辦法的時候,曾遭到噗浪上的反對群體出征、炎上。何傑恩表示,自己算是一個運動者、一個支持性別議題的人,但當自己看到這些言論時,它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甚至懷疑是不是沒有太多人支持該議題。因此支持跨性別議題的風氣需要被建立起來,認同這個價值的夥伴,也需要提醒彼此這件事是正確的。

何傑恩最後也呼籲:在場不論是來參與的學生、民間組織、教育部,以及校內處在不同位置的工作者 —— 推動友善校園確實是艱難的過程,但既然我們皆認為這是對的,就應該要儘速、且好好地去做。

針對伴盟意見及現場分享人的提問,教育部代表謝昌運科長回應。

※ 編輯畫重點:教育部明確同意以下政策方向,並承諾會努力達成:包括 ➊ 學籍性別可以和法定性別脫鉤 ➋全面隱去外顯性別欄位 ➌ 增加性別友善廁所的數量 ➍ 提升性平會量能 ➎ 明定對跨性別學生的友善住宿機制。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科 謝昌運科長

謝科長首先表示,能看到五個民間團體、以及八個學校的學生組織,願意一起為友善校園努力,這樣的成果十分不易,特別是看到學生的加入,這是難能可貴的經驗。針對伴盟提出的結論性建議,以及會議上分享人對教育部的建議或提問,謝科長回應:

(1)伴盟體檢報告結論:學校內的表件、學籍性別欄位是不是可以跟身分證上性別脫鉤?法律上沒有明定說這兩者一定要結合。
謝科長回應:這個方向是可行的,只是也需要思考如何在校園內確實施行。除此之外,謝科長也認為把「非必要的外顯性別登記都隱去」這個建議非常棒,這將有助於讓所有性別的學生在校內的生活更自在,而這正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2)伴盟體檢報告結論:性別友善廁所普遍面臨質與量的不足。
謝科長回應:確實目前的友善廁所現況就是不夠用,需要有更多的資源建設與提供,才能夠滿足更多群體的需求。但到底要達到多少的量,才算是符合性別友善廁所的標準?這個問題目前還是問號,還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才可以回應。
(3)伴盟體檢報告結論:跨性別住宿制度,不應單靠行政人員的善意,應有明文規定。
謝科長回應:讓制度可以傳承下去,不會因人治而異,這也是很棒的建議,未來我們也會朝這個方向建議。最重要的部分是校內的行政人員、師長對跨性別有足夠的認識。這部分是我們接下來會持續努力的。教育部也會持續透過宣導讓更多人有相關意識。
(4)分享人提問:性平會量能不足,僅能處理性平案件,無法推進其他性平工作?
謝科長回應:在大家的經驗或觀察中,確實大多數性平會只有處理性平案。這個或許是學校量能的問題,但其實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學校性平會的任務不是只有處理案件,基本的還包括,要處理本法相關事件、以及建立友善安全的校園空間,這都是性平會被法定賦予的任務。只是在實務上,光是處理性平案件,就消耗掉很多量能,近來也有學校,陸續增聘 2-3 個承辦人,這部分也是需要教育部及學校一起再努力,提升這方面的量能以符合需求。
(5)分享人的建議:性平會承辦人需要做訓練,應有相關制度。
謝科長回應:對這個建議非常認同!目前的現況是,每年教育部都會辦一次給所屬學校性平會承辦人的傳承研習會議,也會針對主任秘書、學務長(性平會主管)來辦理相關座談會,目的就是要提升性平知能。科長表示,該制度會繼續延續,也會考慮增加相關的研習時數,提升性平會承辦人員的意識。
(6)分享人的建議:「校園性侵害、性騷擾調查人才庫培訓」的課程,應擴大名額、且開放學生參與。
謝科長回應:教育部辦理的這個培訓活動,確實有限報名人數,但有盡量辦理多場次。但必須澄清的是,這個課程並沒有不讓學生參與,該課程的報名方式為:由學校推薦校內的代表去參加,實務上也確實有學校推薦性平會的學生代表參與。但要參與這個培訓有一個基本的規定:這個培訓有分初階、進階、高階不同等級,如果是要參加進階,就一定要先參加過初階,會有這樣的限制。
(7)分享人的提問:教育部自從95年之後,給校園的「自評及訪視表格」就沒有再更新過了,應該與時俱進。
謝科長澄清:早期教育部會到教學現場進行訪視,但之後整個教育部的政策是行政減量,因此教育部不會主動到各校去訪查,改請大專校院提交書面審查,每四年一次、針對各校的性平教育推動情形進行審查,該制度目前也仍然在進行中。事實上,書面審查每年的審查結果都會公開在網路上。該書面審查目前委由台灣評鑑協會辦理,如果到台評會的網站(編註:點此看112年審查表件點此可看111年的評鑑結果)都可以看到結果。

綜合座談Q&A摘要

提問者A的回饋:我本身是學校性平會的承辦工作人員,在推動性別友善的過程,最大的阻力是主管。很多時候是我想推、但主管不要(認為沒有誘因,不願意多做),這是學校的現況,我們學校甚至是唯二沒有填答畢恆達老師研究案的其中一所學校。

如果同學想要知道自己學校調查的結果,可以跟性平會的承辦人員去要,應該是要得到的。目前的現況是:性平承辦想推友善宿舍、友善廁所的時候,各處室就會把責任丟回給性平辦,然而性平會沒有實權。去年這一學年,擔任承辦有回過教育部不少問卷,透過「回報執行狀況、要求學校給成果」的方式,確實會比較有進度。

提問者B:教育部是不是可以用更強制的方式來處理不友善的言論?有沒有辦法去預防、停止不友善的事件發生?

教育部謝科長:基本上在《性別平等教育法》,如果其中一方是學生,有性別歧視或違反性平法的行為,都可以用調查、檢舉的方式處理,遏止不友善的對待。社會的進步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提問者C:請問教育部有沒有透過函釋或其他方式,要求各大專院校讓學生依照其性別認同來修改學籍性別,而非一定要與法定性別掛鉤?

教育部謝科長:關於如何讓學生能夠依照性別認同來註記學籍性別如何落實的問題,我們教育部會去思考怎麼樣在推動的過程中減少阻力,但這需要一些時間研議,我們會持續努力。

提問者D:為什麼伴盟這次調查的數據,和畢老師的研究有一些不同之處(特別是在廁所數量的部分)?

伴盟政策主任方綺:在這次調查的過程中,許多參與調查的同學,遇到不少困境。例如:性別友善廁所是設置在有有門禁的地方,或者是有些廁所尚在整修而未開放,導致同學們難以蒐集到完整的資訊,有很多遺漏值,所以才有一些數字上的落差。

提問者E:請問伴盟有沒有要把這個調查計畫,推廣到國中、國小的教育現場?

伴盟政策主任方綺:目前計畫主要還是和各大學的學生團體合作,但如果要推廣到國中、國小,我想操作的方法可能會有不同,也許不會是讓學生自己調查?可能會需要更多校方或制度上的協助,才有辦法推展,這部分我們內部或再討論。

提問者F:我覺得和跨性別一起住就是感到不舒服。(註:此為出現在線上提問平台 Slido 上的問題。)

伴盟政策主任方綺:我想和這位提問者說,你不舒服的感受,絕對不是學校拒斥跨性別的理由。其實我每次聽到這種言論,我總會想到《從噁心到同理》這本書,一個人噁心或不舒服的感受,並無法作為立法禁止某些群體權益的理由,不管是跨性別或是同志,都是如此。

如果學校面對到跨性別學生的就學權利,與其他學生或家長意見產生衝突時,我認為學校的角色不是要去逃避,或是要求跨性別學生隱忍;而是要把這件事當作是一個教育的機會,讓這些感到不舒服的人,重新認識自己的感受,進一步破除對二元性別的性別刻板印象,培養尊重與理解,才是正確的做法。

提問者G:針對性平會量能不足的問題,是不是有任何方式能補足(例如:增加預算或是人力)?

教育部謝科長:這個部分主要還是要靠學校、特別是學校長官的重視。因為學校的聘人的標準不是教育部能夠規定的。所以重點還是在讓長官們理解:人員的不足、案件是不是真的很多⋯這還是仰賴長官們的意識。

提問者 H:針對提升整體性平意識的部分,能不能有一個機制是「一定要修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才能畢業?

教育部謝科長:這邊要講一句,大家可能不太想聽到的話:憲法對於大學自主有所保障。所以以教育部能做的,比較偏向是宣導性平課程如何重要,較難用強制的方式去處理,因為會違反相關法律。

與談人及評論人自由回應時間

台大城鄉所畢恆達教授:教育部有一個經費補助計畫,專門針對大專校院的學生宿舍規劃,但其用意並不是專注在性別,還包括綠建築等等。教育部曾找我對經費補助審查小組說明:為什麼要做性別友善宿舍、以及跨性別學生的處境。審查小組也回應,會把性別友善列入申請條件中。

所以如果學校願意多說一些在宿舍規劃設計過程中,有如何考量到性別與跨性別議題,在評審給分的時候可以加分——這就是一個可能的誘因,也希望教育部有更多類似的作為。

關於量能,1995年臺大城鄉所成立「性別與空間研究室」,在所務會議上無異議通過,但有但書:不給錢、不給空間。所以我們無人力、無空間、沒錢,但我們做了非常多的事!例如台大校園空間總體檢,以及接受臺大性平會、婦女研究室的補助,承辦性別平等週、辦演唱會、演講、在小福賣情趣用品。只要有興趣的人聚在一起,不用太多錢,就可做到滿多事情。

地理系張華蓀,曾經統計全台空間相關系所(包括都市計劃、建築、地理、景觀系等)「性別相關」的博碩士論文,結果是這樣的:假設總量是100,城鄉所就佔了50!然而友善空間的設計,其實需要仰賴建築師,但在「正統的」建築系卻沒有足夠的性別教育,這是必須注意的問題。

台大女研社前社長郭哲志:關於被炎上這件事,我們都會說有所謂的TERF,但老實說我們不真的知道這群人是誰,因為他們大部分都存在於網路空間(例如推特或噗浪)。我們可以大概想像這群人或許接觸過女性主義,但他們終究是躲在暗處。我希望有天在「恐懼」這塊論述上,我們可以進入到「如何」的問題,而不是在「我有沒有」的說法中打轉,誠實地去面對彼此的差異。

屏科大前學生議會議長張振謙:其實在教育現場,大家對於性平教育的想像差異滿大的,許多教職員工對於性平教育還停留在二元框架。要怎麼讓他們願意打破他們內化已久的價值觀,我們要共同努力推進,不論是透過教育部的訓練、還是學生端的非正式溝通,都是可能的做法。

而我也特別想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參與這個計畫的過程中,我透過這個調查更認識跨性別這個群體、以及他們面對的困境;我也希望有更多人能透過這樣的參與輯認識,消融彼此之間誤差。

政大前學生會長何傑恩:Slido上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政大推動性別友善宿舍的時候是不是有遇到困難?我覺得,雖然結果是推動成功,但我還是可以歸結出三個困難:(1)就算教育部發了一份要求學校應有性別友善作為的函釋送到學校,一個不懂性平概念的承辦人是看不懂的。(2)因為過去跨性別者難以站出來,就會使得這些行政人員誤以為沒有需求,導致行政體系不去理會教育部的函文。(3)許多學校的性平會,會把友善空間的責任推給民主機制,例如:舉辦投票、問所有師生支不支持蓋性別友善宿舍。我不確定當他成為一個全校性的問卷時,他會得到怎樣的結果?我們應該要告訴學校:你當然可以去做調查,但調查的意義,並不是讓多數決定少數權益。

提供大家兩個行動策略:除了像方綺提到的,透過教育部發布的函釋作為說帖;還有畢老師提到的,去找性別研究專業的老師成為戰友,這是滿重要的——這兩個確實是很好的溝通上的助力。

台大城鄉所畢恆達教授:很多學校做過問卷調查,問過學生願不願意入住友善宿舍,或是願不願意支持。調查結果因學校而異,我們看到的現況是,即便支持的人很多,學校還是會著重在反對的那群人,甚至以此為由不推動。

所以要看學校要「怎麼詮釋」統計結果。要再次提醒的是,我們現在要推的友善宿舍,並不是要把所有宿舍推翻,改建成新的宿舍,而只是有不同的選擇機會,讓有意願的人(不一定是跨性別),可以有不同的住宿選擇。但學校連選擇的機會都不給,而且這樣男女二分的機制,是五六十年都不曾改變的。

曾經找我談過相關問題的學校,一個是台師大、一個是政大。我要誇讚一下這兩所學校,因為他們願意推、而且有行政人員在支持,像是我去台師大的時候,他們的師長知道有反對的聲音,但是願意站出來去抵抗。我去政大的時候,當我分享國外的案例,他們的承辦人員會流露出興奮的眼神,我可以察覺到她有想要推 —— 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學校出現。

主持人伴盟簡至潔秘書長:我特別感動的是,畢老師這麼多年來持續推動(甚至從我大學時期就開始了),但直到現在還要一間一間學校溝通,這個議題真的不容易⋯

今天是禮拜六 —— 大家可以放眼望去,還是有這麼多人,願意聚在這裡關心校園跨性別學生的處境;一路上也有這麼多間學校的學生願意加入我們的評比行列。雖然我們寄望教育部很多,但回到我們校園現場,我想該是我們發揮更多創意、集結的時候了!今天這個座談會絕對不會是終點,也期待有更多學校的同學、或者是行政人員,願意加入友善校園評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