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的多樣性

性/別的多樣性

性/別一詞不僅用於描述人類生理上的性別差異,還包含個人在性別表現、性傾向、性別認同等不同性別面向的疊加與總和,組合成多元化的性別樣貌。以下為幾個常見性別專有名詞的基本釋義:


(一)性別表現(Gender Expression):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透過衣裝打扮、言行舉止等,所展演出的外在性別形象。這些形象包含陰柔、中性、陽剛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形象之間並非互斥關係,而是每個人可以選擇多種形象混搭,作為自我的性別展現。


(二)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以生物學角度理解性別,包含染色體差異、荷爾蒙濃度、性徵發育等,然而生理性別必非完全穩定不變,可能會因為內分泌失調、更年期到來、賀爾蒙補充、性器官摘除等情況而有所改變。


(三)出生指定性別(Sex Assigned at Birth):出生時被醫生或父母依身體的外觀(通常是性器官)所認定的性別,經常成為個人戶籍性別登記的依據。


(四)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指個人依據自身身體與社會的性別經驗,發展出對於自身性別的認定,如男、女或非二元性別等。


(五)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指感受浪漫愛或性吸引力對象的性別。若對象與自己為相同性別則是同性戀,反之則為異性戀,其他也還有非單性戀的雙性戀、泛性戀;以及不會感受到性吸引的無性戀。

什麼是跨性別?

「跨性別」三個字,從字面的含義解讀是指跨越傳統性別疆界的人。跨性別在廣義的定義上,包含性別酷兒(Genderqueer)、扮裝者(Cross-Dressing)、變性人(Transexual)等多個族群,是一個大傘式詞彙,廣義定義雖然可以涵蓋多元且豐富的生命經驗,但卻因為差異過大無法凝聚認同。


目前精神醫學與性別團體多採狹義定義,也就是:「出生指定性別」和「性別認同」狀態不一致的人[1],反之「出生指定性別」和「性別認同」狀態一致的人,則稱為順性別(Cisgender)。


過去不少文章以「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不一致」來定義跨性別者,然而這個用法已經漸漸被「出生指定性別和性別認同不一致」所取代。因為一個人的生理狀態,有可能因為天生或後天醫療,無法被明確地歸類在男或女,例如生理上無法被歸類為「男」或「女」的雙性人,在原本的定義下,將全數被視為跨性別,然而事實上許多雙性人並不具備跨性別認同,而且在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和自主的性別認同一致,因此也不具備跨性別者所面臨的社會處境;但仍有部分雙性人,因為出生被指定的性別和自身的性別認同不一致,因此與跨性別者共享相似的社會經驗。


(一)跨男、跨女與非二元

跨性別泛指所有出生指定性別與性別認同不一致的族群,包含: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以及非二元性別。


(1)跨性別男性(Transgender Man)

出生指定性別並非男性、但性別認同為男性者。為了讓外表更趨近於自己認同的男性形象,部分跨男可能穿著束胸來掩飾乳房突出,或是透過健身來形塑自己的陽剛樣貌。也有跨男使用雄性激素拉低嗓音、蓄鬍、停止月經,或是施行平胸手術改變上半身,也有些人會選擇切除子宮與卵巢,另有更少數的人會進行陰莖重建手術。


(2)跨性別女性(Transgender Female)

出生指定性別並非女性、但性別認同為女性者。除了可能會選擇蓄髮、進行女性化的裝扮外,也可能透過嗓音訓練讓自己說話聲音更接近女聲。當中有人會透過雷射除毛來除去鬍子或體毛,或使用雌性激素刺激乳房發育與豐厚皮下脂肪,也有些人會進行臉部整型手術讓面貌更陰柔、聲帶手術拉高嗓音,最後也有人會選擇摘除陰莖和睪丸。


(3)非二元性別者(Non-Binary)

過去人們經常以「靈魂裝錯身體」來比喻跨性別,其實這種描述方式只能說明部分跨性別男性或跨性別女性的自我感受,忽略了「非二元性別者」的生命經驗。


像是雙性別(Bigender)的非二元性別者,其性別認同亦男亦女,因此用「一個身體裝入兩種性別靈魂」的比喻才會較為恰當。此外非二元性別族群,還有半性別(Demigender),指性別認同是男女兩者某種比例的混合;性別流動 (Genderfluid),指一個人的性別在不同性別間變換;無性別 (Agender),指一個人認為自己沒有性別等等。像近日出櫃聲明自己是非二元性別的宇多田光,就聲明希望人們用“They”此性別中性詞來形容自己。

 

(二)變性人、偽娘、與跨性別

在台灣,民眾與媒體經常混用跨性別、變性人、偽娘等辭彙,而這些詞彙具有不同的脈絡,有時可以混用,但有時並不適合,因此本節將解釋跨性別、變性人、偽娘之間的差別。


(1)變性人(Transexual)


「變性人」一詞從中文字面的含義上解讀,是指進行過性別重置手術(變性手術)的人。而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動機,主要來自於當事人希望自己的身體與自身的性別認同達成一致,來緩解自身對性別的焦慮感。


跨性別確實包含變性人,但跨性別不等於變性人,因為並非所有的跨性別者都完成了性別重置手術,或想要進行性別重置手術,對於許多跨性別來說,性別不安的焦慮可以透過外表裝扮,或使用賀爾蒙藥物來緩解。


另外,對於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者來說,很少人會用變性人自稱。因為跨性別者會認為手術的目的是協助他們回到「自己想要的性別」,所以希望自己在社會生活中能被稱呼為先生、小姐等自己想要的性別稱謂,而非變性人。


(2)偽娘(男の娘)


偽娘一詞源自日本,意指裝扮成女性樣貌的男性。在臺灣偽娘社群中的成員偏向喜愛日本文化與日系服飾風格,如高中女生制服(水手服)、角色扮演Cosplay、女僕裝、蘿莉塔時尚等,都是偽娘社群常見的形象。


不過,偽娘身份的異質性很高,以台北知名的偽娘基地為例,其成員有八成是自我認同為男性的扮裝者(Cross-Dressing,CD),兩成為跨性別女性[2]。根據筆者的田野觀察,偽娘社群中除了扮裝者與跨性別女性,也不乏非二元性別者,以及還在探索自我性別的人。因此偽娘一詞並不適合拿來形容跨性別女性。


註解

[1] 在《世界醫師會對跨性別人士的聲明》(2015)談到何為出生指定性別。譯:黃璨瑜,http://www.depression.org.tw/communication/info.asp?/10.html

[2] 【偽娘基地】在一個安全的角落享受短暫的快樂,她們不是客人,是家人,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crossdresser/110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