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我的孩子是跨性別,怎麼辦?

「當孩子告訴我,他覺得自己是跨性別者,我的腦袋一片空白……什麼是跨性別?這是真的嗎?我該怎麼辦?我可以做什麼?」

世界上多數人對自己的性別認同和出生時的指定性別(即一般所謂的「生理性別」)一致;而有少部分的人,對於自己性別的認同和出生指定性別不同,這就是所謂的「跨性別」。

以往人們對於跨性別的經驗不理解,誤會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事實上,性別認同是每個人對自己性別的主觀經驗,既不是異常、也和疾病沒有關係。只是有些人的自我認同和多數人不太一樣。

剛開始我們可能會發覺孩子喜歡的玩具和其他同性別的孩子不太相似,或者對於特定的服裝特別排斥(例如:女兒堅持不願意穿裙子上學);也有可能孩子到了青春期對於身體性徵發育出現排斥的心情。這些是跨性別孩子常有的共通經驗。或者孩子早已直接向您及其他家人揭露,自己的性別認同是跨性別。

既然跨性別不是疾病,身為家長可以如何理解家中的跨性別孩子、又該如何陪伴孩子呢?我們可以一起從以下幾個層面試試看:

「理解」是幫助孩子的第一步

首先,家長可以抱持正向的態度理解:孩子能夠發展出思考自己是誰、喜歡什麼事物的能力,這是一種值得欣賞與鼓勵的成長。或許孩子還需要時間確認對自己性別的感覺與想法,或許孩子已經非常篤定地表達自己的跨性別認同。當孩子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覺,這說明了孩子對家人的信任,以及他希望得到理解。

接納孩子的感受與想法

如上所述,正在探索性別認同或是已經確定跨性別認同的孩子,可能展現出不同於一般的性別特質。這個時候家長如果能讓孩子做自己想要的打扮、選擇自己想穿的衣著、或是使用自己偏好的玩具或物品,對孩子來說都能感受到被接納。對於正在探索自己、或是感受到自己與眾不同的孩子,家長的接納格外重要。

孩子的不安需要陪伴支持

不論孩子的年齡大小,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性別認同和多數人不一樣,很可能會感到困惑、不安,甚至焦慮或害怕。一方面,有些孩子可能會擔憂自己為何和別人不一樣;另一方面因為社會大眾出於不理解,對跨性別者經常抱持較為負面的態度,孩子會擔心自己遭到他人排斥或承受異樣眼光。

這時候,家長必須記得自己是孩子最重要的後盾與保護。若家長採取接納態度,則孩子會有更多力量面對自我認同過程中的挑戰;反之,孩子會花費更多心思避免被家長發現,因為害怕被最親愛的家人責備或否定。曾有學者針對台灣跨性別女性向父母現身的歷程進行探究,發現當跨性別女性來回試探要不要向父母現身時,若父母對於跨性別的態度表現出不友善,跨性別者可能會猶豫是否要向父母揭露,甚且會產生對自身、他人、 及未來生活的懷疑(宋宥賢、陳思帆,2022)。換言之,家長很可能因對跨性別者的負向態度,失去了瞭解孩子、幫助孩子的機會。

因此,當孩子有困惑,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尋找答案;當孩子感到害怕,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家永遠是最安全的港灣。無論孩子是否已經確定了自己的跨性別認同,我們都可以安撫並幫助孩子舒緩不安的心情。

協助孩子取得所需的支持與資源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或是上了小學,可能會開始接觸到一般生活當中,處處可見的「性別二分」規則,例如:廁所、制服顏色樣式、座號排序等。如果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別認同和出生指定性別不一樣,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對這些性別二分的規則感到不自在,或是覺得無法融入群體。

家長可以陪伴孩子討論如何因應這些情境,更可以幫助孩子和老師、和學校溝通如何讓孩子在學習環境中也能感受到自己被接納。例如:檢視校園裡的性別友善空間是否充足,學校是否有進行認識跨性別等多元性別相關主題的性別平等教育。

若是年紀較長、進入青春期的跨性別孩子,有可能對於自己的生理發育感到不安。家長可以偕同孩子向專業的身心科或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醫師諮詢,該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身體特徵的變化。

當孩子遭遇霸凌

誠然,縱使家中提供孩子支持接納的環境,跨性別者仍有可能在學校遭遇霸凌,或感受到不被社會所接受。倘若孩子在學校遇到被同儕甚至老師排擠、霸凌的情形,家長除了支持孩子,也可以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要求學校落實性平教育,強化師生對於跨性別的認識、消除偏見;對於個別的霸凌行為,也能透過《性別平等教育法》對於校園性霸凌的防治措施,向學校申請調查,對性別歧視或霸凌的行為進行應有的處置及教育。

若您家中有跨性別孩子,請記得:無論孩子對自己的性別認同如何發展,他一樣都是您最珍貴的寶貝。縱使未來必須面對身為跨性別者的挑戰,有了您的陪伴,孩子將不再孤單;有了您的支持,他會成長得更好、更喜歡自己,更有力量活出他精彩的人生。

參考資料:宋宥賢、陳思帆(2022)。教育心理學報,54 (2),357–384 頁。https://doi.org/10.6251/BEP.202212_54(2).0005

撰稿者:潘琴葳(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常務理事/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