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神醫學學會DSM-5-TR預計3月發布修訂版 跨性別術語將有更新!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於2013年發佈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簡稱DSM-5),時隔近十年後,在今(2022)年3月即將發佈修訂文本(DSM-5, Text Revision),其中就描述跨性別「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 所使用的術語,預計將有下列變更:

📍一個人「想要的性別(desired gender)」將變更為「所體驗到的性別 (experienced gender)」

📍「跨性醫療程序(cross-sex medical procedure)」將變更為「肯定(其)性別的醫療程序(gender-affirming medical procedure)」

📍「生來男性/生來女性(natal male/natal female)」將變更為「個人出生時被指定為男性/女性(individual assigned male/female at birth)」

其實,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不一致而產生的痛苦,舊版DSM-4曾以性別認同障礙(GID)來分類,但在DSM-5出版時,性別認同障礙被重新命名為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以消除原本術語所帶來的病理化與污名化,確認「性別不安不再是一個障礙(disorder)」,這有助於促使社會理解跨性別並非疾病。

而從今年三月即將發佈的修訂文本來看,DSM-5-TR更確認社會性別的重要性,著重於跨性別者的社會經驗,相關醫療程序術語也變更為正面肯定跨性別者的社會性別,也就是其所經歷的性別經驗與認同,而非把重點放在「生物性別」的「改變」上,至於每一個人出生時的性別登記,DSM-5-TR也意識到過往措辭使用的詞彙(生來男性、生來女性)所表彰的「生物科學客觀性」是有疑問的,因此改用「出生時被指定性別」此一措辭,以反映性別分類與認定這件事本身所蘊含的社會性/文化性。

我們知道一個人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目前多與醫師初步判斷的性別器官特徵連結,然而此不必然會等同於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發展出的「性別認同」。

而把性別視為二元(非男即女)概念並與生殖器官高度連結,是歷史建構的產物,它具有長遠歷史,但若細看這歷史全貌本身其實也具有相當豐富的多樣性(參見文化人類學上對於性別的許多研究,例如印尼布吉族就有五種性別而非兩種,歷史上許多地區、民族的「性別觀」、性別實作,也顯然與此刻我們所知曉的狀況很不同),同時也正隨著人們對於多元性別的認識,而逐漸改變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