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認識跨性別
「跨性別」三個字,從字面的含義解讀是指跨越傳統性別疆界的人。目前精神醫學與性別團體多採狹義定義,也就是:「出生指定性別」和「性別認同」狀態不一致的人,反之「出生指定性別」和「性別認同」狀態一致的人,則稱為順性別(Cisgender)。跨性別泛指所有出生指定性別與性別認同不一致的族群,包含: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以及非二元性別。
(1)跨性別男性(Transgender Man):出生指定性別並非男性、但性別認同為男性者。為了讓外表更趨近於自己認同的男性形象,部分跨男可能穿著束胸來掩飾乳房突出,或是透過健身來形塑自己的陽剛樣貌。也有跨男使用雄性激素拉低嗓音、蓄鬍、停止月經,或是施行平胸手術改變上半身,也有些人會選擇切除子宮與卵巢,另有更少數的人會進行陰莖重建手術。
(2)跨性別女性(Transgender Woman):出生指定性別並非女性、但性別認同為女性者。除了可能會選擇蓄髮、進行女性化的裝扮外,也可能透過嗓音訓練讓自己說話聲音更接近女聲。當中有人會透過雷射除毛來除去鬍子或體毛,或使用雌性激素刺激乳房發育與豐厚皮下脂肪,也有些人會進行臉部整型手術讓面貌更陰柔、聲帶手術拉高嗓音,最後也有人會選擇摘除陰莖和睪丸。
(3)非二元性別者(Non-Binary):非二元性別族群可能有不同的認同,例如雙性別(Bigender)的非二元性別者,其性別認同亦男亦女;半性別(Demigender),指性別認同是男女兩者某種比例的混合;性別流動 (Genderfluid),指一個人的性別在不同性別間變換;無性別 (Agender),指一個人認為自己沒有性別等等。像近日出櫃聲明自己是非二元性別的宇多田光,就聲明希望人們用“They”此性別中性詞來形容自己。
為什麼要推動免術換證?
在台灣跨性別者若希望變更性別登記,內政部函釋要求必須出具2張精神科醫師的證明,以及摘除性腺、性器官的手術證明書。這個強制手術的嚴苛條件,早已被國際人權專家及性別人權團體控訴多年,在台灣相關討論亦已超過十年。
根據伴盟在2020年做的《跨性別人權處境調查報告》,在518位跨性別填答者之中,有 88.22% 尚未變更性別,其中有為數不少的人明確表達對手術安全性與必要性的質疑。
尚未變更性別
88.22%
擔憂手術安全性
30.42%
質疑手術必要性
29.54%
有些跨性別者,因身體狀況不適宜做手術、經濟狀況不允許、或者是未來有生育計畫,因此選擇不做手術。受限於目前內政部函釋,這些無法進行手術的跨性別者,只能日復一日的出示與自己的身分證件不符的證件⋯⋯